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至頁首

:::

<聞芝@文資>31-遶境云庄一蕊花,妖嬌藝閣滿街踅

金國銓2014製作之藝閣「千里共嬋娟」

參與廟會活動,跟著繞境隊伍看熱鬧時,除了宗教儀式與各式陣頭外,另一觀看重點就是繽紛多彩的「藝閣」了。「藝閣」又稱「抬閣」、「臺閣」,指在一方臺上搭建布景、人物與動物,可一閣獨立,也可以多閣串連;在移動的動力上,早期多以人力或是獸力拉抬、近期則多裝置在車輛上。

「藝閣」的發展可追溯至中國漢代的「點燈放夜」、唐代的「山車」、「陸船」、宋代的「訝鼓戲」、「肉傀儡」、清代的「馬前閣」,而臺灣的藝閣發展隨著明清漢人移民傳入,出現時機以迎神廟會、民俗節慶為主,本土化後的臺灣藝閣,車體更大、聲光效果更變化多端、故事戲齣五花八門,裝飾性更為濃厚。根據黃文博《臺南藝閣研究》*歸納藝閣形式有四大特徵:一、有「亭臺樓閣」閣體形式,包含木床、鐵架、閣臺等;二、有人物裝扮,包含真人的孩童或是假人模特兒;三、有藝術氣氛,包含主題故事、布局裝飾、燈光與電動等;四、有外部動力,包含人力扛抬、獸力或車輛承載等。現代的藝閣形式多樣,除了常見的藝閣車外,「蜈蚣陣」、「八美圖」亦是常見的大型藝閣之一,而近年在廟會活動現場為了炒熱氣氛,常見的「電子琴花車」、「鋼管吉普車」也可說是藝閣的變體,以大貨車作為承載,其上表演舞台的裝飾也越來越花俏,並且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聲光特效乃至於油壓式開展舞台也應運而生。

藝閣在臺灣的發展

清領時期:藝閣遊街為節慶或廟會的普遍現象

日治時期:裝臺閣演變成「詩意閣」,藝閣主題多取意詩句

戰後至80年代:藝閣動力從人力、獸力漸轉成三輪車、鐵牛車甚至是小貨車

80年代至今:裝臺閣漸由人偶模特兒取代真人裝閣

最早的藝閣,完全靠人力扛抬;圖為日治時期的臺南州「藝棚」(張良澤提供)
1980年代仍出現於臺南府城的三輪車藝閣,如此閣體極方便巷弄間的繞境(黃文博提供)
麻豆代天府十八層地獄內的電動人偶也是由藝閣師傅金國銓製作
「辣妹勁舞團」由鋼管秀發展而來,堪稱係最機動性的「變體」藝閣(黃文博提供)

大臺南地區的特色藝閣

學甲上白礁暨刈香(農曆3/09.10.11)
由學甲慈濟宮舉辦,香境為「學甲13庄」,包含遶境及「上白礁」謁祖祭典,學甲香藝陣豐富,尤以蜈蚣閣與各式裝臺閣最吸睛,武陣當中,學甲謝姓獅團為保生大帝駕前護衛,尤具代表性。

人力肩扛蜈蚣公─學甲後社集和宮蜈蚣陣

後社集和宮為後社角最早的庄廟,學甲上白礁及刈香所見色彩繽紛的諸多藝閣中,蜈蚣陣便由集和宮擔當出閣,集和宮的蜈蚣陣是由18塊木板連裝而成,分坐36位孩童,身穿各色戲服、面敷重彩,扮演包括〈羅通掃北〉、〈水滸傳〉、〈岳飛傳〉等13齣戲碼中的歷史人物。

集和宮蜈蚣陣最大特色在於龍頭鳳尾的造型,且是現存蜈蚣陣中,唯一堅持以人力肩扛方式前進者。1991年慈濟宮保生大帝神示,後社集和宮的蜈蚣公乃「青龍神」化身,因輔佐保生大帝鎮煞驅邪有功而受冊封,因此,每當遶境,蜈蚣陣所經之處,必可見居民備香案祭拜,沿路信徒跪落,期盼蜈蚣陣穿上而過,帶來平安與健康,蔚為奇觀。

圖為臺南「學甲上白礁」的後社蜈蚣陣,迄今仍堅持肩扛 (黃文博提供)

全臺最長─蕭壟香的蜈蚣陣

蕭壟香為佳里金唐殿三年一科,於農曆正月下旬所辦理的香科活動,範圍廣達「17角頭24村庄」,其中,遶境隊伍裡最吸睛的,非全臺最長的108人蜈蚣陣莫屬。早年由第8角番仔寮應元宮裝閣組陣,近年則由第4角寧安宮負責,皆以「36天罡72地煞」為主題。蕭壟香的蜈蚣陣是由108座裝閣組成,下裝輪架推動,蜈蚣頭由「鐵牛仔」(耕耘機)牽引,是蕭壟香遶境隊伍中的開路先鋒,蜈蚣頭造型逼真,氣勢十足,上頭所坐的108位孩童各自扮演所屬星神,引領香科隊伍走過青綠田埂與湛藍的濱海魚塭,橘紅色的蜈蚣閣綿延不斷,為廣闊的蕭壟香境抹上一筆重彩,是香科期間絕不可錯過的特色藝閣。

1992年南鯤鯓代天府槺榔山莊落成時,寧安宮蜈蚣陣參與「鯤鯓王」的繞境祈安盛會(黃文博提供)

西港刈香(農曆4/17.18.19)
由西港慶安宮舉辦,範圍遍及「96村鄉」,文武陣超過30陣,質量俱精,遶境三日香,將是觀賞陣頭的最佳時間,此外,西港刈香王府行儀內涵豐富,點艙、宴王隆重盛大,亦是香科中的重頭戲。

西港香中唯二藝閣─劉厝聖帝宮紡車輪、海寮普陀寺八美圖

全國知名的西港刈香,以文武陣頭為大宗,但仍保有唯二的裝臺閣,即劉厝聖帝宮紡車輪、海寮普陀寺八美圖。劉厝位於西港市區西北,以劉姓為大姓,奉祀關聖帝君的聖帝宮,早在日治初期即組「紡車輪」參與刈香,以〈三藏取經〉為主題,由四位孩童扮演唐僧師徒,早期由人力肩扛,1960年代由鐵牛車裝閣,大人躲於車內,轉動輪軸讓孩童輪流升降,趣味十足。

海寮普陀寺八美圖則為1950年代所組,題材來自民間戲曲,描述宋代杭州柳樹春於西域「擂臺招親」獲勝娶回八位公主的故事,參與該藝閣的成員以海寮方姓6房頭的女性為主,共9位成員,分別扮演8位公主及柳樹春,以騎馬遊行方式參與遶境,服色艷麗,為西港刈香注入武陣之外的另一種藝閣之美。

海寮普陀寺八美圖(黃文博提供)

閣外用心:延續傳統的工藝職人

藝閣的製作繁複,包含主題的布局造景、人物的配置與「分枝」設計、車體的裝飾點綴、電動與燈光效果控制、人物衣帽服裝裁製等。目前臺南仍有多位從事藝閣製作的師傅,從他們對於藝閣裝飾的講究與用心,是出自於對於藝閣藝術的熱情與對於文化傳承的使命,為延續臺灣藝閣生命的靈魂角色。

金國銓

金國銓(1958—)國中畢業後先後學過醫學檢驗、汽車板金,直至19歲認識當時著名的金登富道長*,開始「學藝術」,包含剪紙、糊紙、花燈、醮壇與藝閣製作等,並結合過去習得汽車板金與電銲技巧,靠自身摸索,運用在藝閣與花燈的電動裝置上。除藝閣與電動花燈外,金國銓曾於1981年參與麻豆代天府「十八地獄」裡的地獄造景製作,各種殘酷刑罰景象,搭配電動裝置,更顯栩栩如生,成為當地著名景點。金國銓作品多從唐宋詩詞尋求題材,營造藝閣意境,強調主景,在配樂上亦十分講究,以詩詞為題時多以南管樂伴奏,顯見其對創作的執著。

金國銓認為藝閣的靈魂在於「暗枝」(指暗藏在人物裡,支撐人乘坐於上的機關)搭配「險枝」(指人坐在上方時,看似有掉下來的危險)的技術,才能使角色有「凌空踏虛」的驚險感。

吳震星正整理藝閣彩繪,準備參加「北港迎媽祖」(黃文博提供)

吳震星(1954—)小學畢業後即跟隨林水拱(1935—1990)學習繪製「布景」,出師後從事醮壇布景彩繪與電動花燈彩繪;因其有繪畫底子,也曾學過車床,因此自起稿到施作皆可獨立完成。吳震星1976年創立「天一綜藝社」,加入藝閣市場,以家族事業形態經營,近幾年參與北港朝天宮「迎媽祖」活動都有7至8閣,占北港藝閣1/4,是目前臺南規模最龐大的藝閣製作者,除藝閣車外,亦承接電動花燈、醮壇、普度架、牌樓等製作,經營走向企業化。

梁添發籌接工作極為多元,藝閣、電動花燈製作及醮壇搭設等等(黃文博提供)

梁添發(1969—)自小跟隨父親梁銘哲(1937—)學習糊紙、藝閣、花燈、焊接、醮壇等技藝,因本身的藝術天分與興趣,自然以此為職業,後創立「古都民俗實業社」,除承接藝閣、電動花燈與醮壇搭設外,也擴及普度場、百貨櫥窗與商業造景等工作。梁添發熟知電腦程式應用,因此在電動裝置上特別靈活並具現代感,電動變化多元細緻。

最後修改日期 2023/4/27 上午 08:59:25
延伸閱讀
:::
至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