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範例為萬年殿,其他廟宇格局因地制宜不盡相同。由徐培媛繪製)
傳統宮廟格局大都以中軸線作對稱安排,空間各有規制、功能及一定的名稱,在進入廟內認識工藝作品之前,不妨先瞭解宮廟基本空間格局,更有助於尋找工藝所在位置。
牌樓
牌樓是立於宮廟外單獨的門樓,也是界定廟埕空間內外的出入口,通常上面會標示宮廟名稱,具有地標作用,牌樓上常見有剪黏、交趾陶、木雕等裝飾,少數則有樑枋彩繪之裝飾。
照牆
照牆又稱照壁、影壁、照屏等,是一面正對廟宇正門中軸線的獨立牆壁,主要為入口屏障,具有避邪、止煞之作用,形狀有一字形、八字形等,通常由磚砌成,由座、身、頂三部份組成之建築形式。牆上通常有象徵吉祥、祈願或避邪意義的裝飾。
三川殿
為宮廟建築正式的開門,又稱為三川門或前殿,通常是裝飾最華麗的殿宇,包括屋頂剪黏、石雕、大木架棟、彩繪等等。「川」字同穿,為可穿越之意,三川殿即為有三個開門之殿宇。就宮廟習俗而言,三川殿的三門,中門是神明出入的通道,一般人禮貌上不宜穿越,由外向內,正對三川殿的右邊為龍門,左邊為虎門,進入宮廟最理想的方式為右進左出,所謂「入龍門,出虎口」。三川殿屋脊常配合開間分為中段高,左右略低的三段脊,稱為三川脊,使宮廟的立面更富變化。
拜殿(拜亭)
為正殿前方之祭祀空間,作為信眾上香祭拜之場所。有些拜殿形式一如三川殿,但未設開門,以左右兩過水廊與三川殿連接,於三川殿與拜殿間留設天井;有些則像涼亭狀,其屋頂除與正殿相互搭接外,亦可能與三川殿的後坡屋頂搭接,使平面呈工字形,並於左右兩側留設天井。
正殿
正殿又稱大殿,是廟宇中祀奉主神且最為主要的祭祀空間。其地坪高度、建築面積、屋頂高度通常都是整個宮廟建築群中最高、最大者。若正殿前方未設置拜殿,則地坪臺基前方通常設有御路,即臺基前中央之斜石,雕有單龍或雙龍等圖樣,不供人行走,以表示尊貴。此外,於正殿可看到雕飾繁複的神龕,或以泥塑、剪黏及彩繪等工藝施作的左右壁堵,以及重要文物如匾額、求籤筒等。
後殿
為宮廟中軸線上最後一進的殿宇,位於正殿後方,稱為後殿。通常供奉廟中與主神有淵源的神明,或是祖先。後殿建築高度理應較正殿低,但現代也有一些宮廟將後殿興建為供奉玉皇上帝的凌霄寶殿,建築高度反而更高。
護龍
護龍又稱廂房,位於宮廟中軸線殿宇的兩側,常為廟方人員辦公或廟祝、僧侶居住的地點,或是供奉「從祀神」的場所;也有些宮廟作為招待來賓的會議室、會館,或是儲藏廟宇文物的庫房使用。
鐘鼓樓
廟宇中配置於左右的建築,鐘樓建於龍邊,鼓樓置於虎邊,作平日「暮鼓晨鐘」之用,通常也為重要法會或迎送神明進出時,敲擂助威之用。也有廟宇因廟地狹小,並未另建鐘鼓樓,而將鐘鼓懸於宮廟兩旁的迴廊,以正殿主神視角的左邊掛鐘,右邊懸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