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明聖誕介紹
正月十五「迎春牛」
早期,農業社會大多不識字,於是發明「春牛圖」來預測當年的天時地利和農作收成關係的一幅吉祥圖樣,依春牛圖來調整今年的農務作息,繼而演化摸春牛、搶春牛祈福儀式。正統鹿耳門聖母廟「迎春牛」由昔時官府迎春禮轉變而來,歷年皆於元宵前後舉辦,先於土城仔地區舉辦遶境,再回到鹿耳門聖母廟廟埕前進行鞭春牛、搶春牛儀式。春牛糊製依天干地支設色,自有一套文化邏輯,包含糊春牛、祭春牛、摸春牛、迎春牛、鞭春牛和搶春牛等 6 個階段,形成一套完整的「春牛文化」,全臺少見。
廟宇介紹
正統鹿耳門聖母廟
相傳於宋代漁民往返福建、台灣之際,「鹿耳門」已建起小廟奉祀「鹿耳門媽祖」,鄭成功自此登陸台灣,獲媽祖賜潮水相助,「鹿耳門媽祖廟」聲名大噪,康熙年後,鹿耳門為台灣唯一對外港口,康熙58年(1719)正式由官員出資重建大廟,主祀「鹿耳門媽祖」。道光年後台江內海陸化,1831年古廟傾圮,百餘尊神像「寄佛」至府城「海安宮」,古廟歷經數次重修卻無法修復。1913年一艘王船登陸土城港仔西海濱,船上之五府千歲降神諭表示受「鹿耳門媽祖」邀請重興廟宇,土城人遂挖掘沉沒古廟的建材,於1918年時二建大廟,由土城秀才王鐘嶽與三郊寄佛之郭家後代共同迎請「鹿耳門媽祖」與「古廟眾神」回到鹿耳門。蒙受神聖庇蔭、十方信眾虔誠赴力,歷經二建、三建,現廟殿為1975年第三度重建,仿若紫禁城般高貴典雅的設計,歷久彌新。
工藝與藏品
千里眼、順風耳
工種 金工
聖母廟為了增添廟宇宏偉的風範,在廟埕塑造約64台尺、十九米高的「千里眼、順風耳」大將軍雕像,委託第4屆全球文化藝術薪傳獎得主林增桶藝師,以銅鑄雕塑,於2015年完工。這兩尊神將現為全台最高神將雕塑,除了具有獨特的藝術性,更需有高超的技術與精密的計算,克服強風及耐震等結構安全,至今仍是遊客前來聖母廟時必拍的地標。
伏魔賜號
工種 石雕
伏魔賜號描述玄天上帝奉令下凡除魔,在天下大亂、魔物橫行作亂之際,以神力收服各方妖獸,並將蒼龜、巨蛇懾於足下,因此受賜尊號。此件石雕使用潘麗水(1914-1995)畫稿,再由林炳煌藝師雕刻而成。聖母廟石雕作品數量眾多,前殿、中殿、後殿,包含一至三樓的立面頂堵、左右壁面的石雕作品共120幅,其中使用眾多臺南名師的畫稿,包含潘麗水、陳壽彝、薛明勳、汪日清、蔡草如等藝師之作再雕刻而成。
聖母助水圖
工種 彩繪
王雙寬為臺灣工筆畫大師,出生於臺南鹿耳門,自小習藝繪畫,不僅工筆畫揚名國際,亦擅長油畫、膠彩、國畫、書法及陶壺雕刻等藝術創作,2009年更獲薪傳獎肯定。1981年王雙寬受邀繪製鹿耳門聖母廟四幅大壁畫,其中《聖母助水圖》描繪鹿耳門媽祖顯靈助長潮水,幫助鄭成功大軍入臺降伏荷蘭軍隊,取材極具地方文化代表性;在畫面上,媽祖、千里眼、順風耳等神祇與鄭成功軍隊採對角線構圖,布局平穩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