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廟博物館Logo

學甲慈濟宮

神明聖誕介紹

民俗活動

參月十五「保生大帝生」

保生大帝本名吳夲,號雲衷、悟真,俗稱「吳真人」、「大道公」,誕辰為農曆3月15日,飛昇於農曆5月2日,是北宋時福建同安縣人,吳夲自幼家貧,父親吳通患病無力就醫而去世,母親黃氏後來也因憂傷去世,此事令他立志學醫濟世。吳夲初習捕蛇、採草藥,後學針灸、湯藥,醫術之名聲逐漸傳播民間,時人呼為「神醫」。
1036年農曆5月2日,因採藥不慎墜崖,一代名醫就此羽化,得年58歲。
因其醫術高明,流傳有「點龍眼、醫虎喉」等傳奇事蹟,為閩南地區及臺灣、東南亞等地華人所信奉的醫神,也是泉州同安縣移民的鄉土神祇。

學甲上白礁暨刈香

學甲慈濟宮每年皆舉辦上白礁謁祖祭典,另每4年舉行一次刈香。早年信徒會提前數日渡海至原鄉福建泉州白礁慈濟宮謁祖暨參與保生大帝神誕,日治時代後兩岸民間往來受限,逐至當年登陸地白礁亭舉行隔海遙祭祖庭祭典。
學甲慈濟宮的上白礁及刈香組織嚴謹系統綿密,不僅彰顯其作為區域信仰群體中心,活動中存有許多傳統藝陣,仍保有古風,由各村落自發團練而起,學甲上白礁除了一般民間信仰中的補給兵馬、強化神力外,更有飲水思源等教育意義,2008年獲臺南市政府登錄為「民俗」。

廟宇介紹

學甲慈濟宮

主祀保生大帝,鄭氏時期先民從同安縣白礁鄉來臺開墾,迎請白礁慈濟祖宮開基保生二大帝、謝府元帥及中壇元帥,於將軍溪頭前寮登陸,並在學甲下社角搭建草廟奉祀,後建為學甲十三庄地區的公廟,也是安南區十六寮保生大帝聯庄祭祀組織中多數廟宇的祖廟。
現今廟貌係清咸豐8年(1858)翻修時,採閩粵合院式建築,並聘請葉王主持壁堵及廟頂交趾陶裝飾,廟體結構改建成七包三格局,保留有多位國寶藝術大師歷代經典大作,民國74年(1985)內政部指定為第三級古蹟,是一座兼具藝術與歷史文化的代表廟宇。

工藝與藏品

平面圖

水族透雕

工種 木作

三川殿門楣上可見層層疊疊的水族系列透雕,有魚、蝦、螃蟹和魚簍等,魚有著「魚躍龍門,一舉登科」的含義,甲殼動物的螃蟹、蝦子,則有科甲及第、考取功名的象徵意涵,此水族斗作精巧絕倫、樣貌型態無不栩栩如生。 創作者為人稱「水欽師」的蘇水欽,生於中國大陸福建省,日治中期來臺,工藝作品遍布全臺,早期於臺南北門地區接了許多工程,因地緣關係,在當時收了許多北門出身的徒弟,作品亦可見於三寮灣東隆宮、灣裡萬年殿等。

水族透雕
(圖片提供:學甲慈濟宮)
甘露寺看新郎
(圖片提供:學甲慈濟宮)

甘露寺看新郎

工種 剪黏

何金龍,廣東潮州汕頭人,師承潮州陶所,以熟練的捏陶技藝為基礎,加上華麗生動的剪黏人物,備受業界推崇,在日治時期與洪坤福並稱「南何北洪」。大正14年(1925)間,慈濟宮重修,經府城繪師潘春源引薦,促成何金龍來此修護葉王交趾陶,將時間久遠、風化嚴重的部分,施作鮮亮明麗的剪黏,故獲得好評。此後,何金龍在臺南留下許多剪黏作品。此件作品出自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描述吳國太在甘露寺中看女婿,喬果老在旁幫腔,趙子龍在一旁保護劉備安危,甘露寺外將士暗自戒備,這些人物盔甲以瓷片鑲接,戰袍下襬則以何金龍獨特的摃搥、甲毛技法裝飾,每個人物神態生動,空間格局前後有序,是饒富趣味的精品。慈濟宮尚有何金龍的剪黏作品共208件之多,其細緻技法帶動了南臺灣剪黏風格。

胖羅漢、瘦羅漢

工種 交趾陶

葉王,被譽為「臺灣交趾陶第一人」,其交趾陶以色澤豔麗的寶石釉著名,作品取材廣泛,其捏塑人像多半形體不大,胎質薄、重量輕,以刮平線刻手法,細緻表現人物的面孔、衣紋,使神情動態栩栩如生。 國寶文物「瘦羅漢、胖羅漢」 (1860),為慈濟宮廟體重修時所作,原安置於慈濟宮三川殿背面龍邊,人物衣衫襤褸,反映人世間的真實樣貌。羅漢為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有十六羅漢、十八羅漢、五百羅漢之說。葉王追求骨骼與肌肉起伏的人體結構合理性表現,瘦羅漢強調瘦削內凹的顱面五官及瘦骨嶙峋的胸腹,而胖羅漢則寫實地呈現肥胖者豐厚的體脂肪與皮膚質感,尤其打呵欠真實生理反應的表情生動,其細膩寫實風格於當時無出其右,表現葉王獨特的藝術造詣。

胖羅漢、瘦羅漢
(圖片提供:學甲慈濟宮)

點選前往 學甲慈濟宮 官方網站

位置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