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廟博物館Logo

祀典大天后宮

神明聖誕介紹

參月二十三「媽祖生」迓媽祖

參月二十三「媽祖生」

媽祖又稱「媽祖婆」、「媽祖娘娘」、「天上聖母」,俗姓林,名默,因自誕生到滿月未曾出現哭啼聲,因此命名為「默」。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農曆3月23日生於福建莆田縣湄洲嶼,飛昇於宋太宗雍熙4年(987)9月9日。
媽祖生前正直聰穎,可以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對海象變化觀察特別深入,常預告海象以減少人民的災害,加上她能察言觀色,懂相術占卜,為人預卜吉凶十分靈驗,因而受人尊敬,有神女之稱。
林默終生未嫁,28歲得道飛昇,莆田居民感念她而立廟祭祀,爾後屢顯神蹟,尤其深受沿海漁民崇拜信仰,漸從福建一帶擴散;歷代朝廷屢加褒揚敕封,確立正祀地位,渡海來臺者多請媽祖保佑,日漸成為臺灣最普遍的民間信仰之一。

府城迎媽祖

農曆3月23日媽祖聖誕,府城迎媽祖是臺灣最早的媽祖遶境活動,最初是北港媽祖到臺南,後來發展成為臺南本地迎鎮南媽,各地的媽祖廟前來進香。府城迎媽祖最大的特色是各境廟出轎,由延平郡王祠開山王廟為頭轎,後隨三間土地公廟神轎,接續為府城隍,其後依抽籤排序,最後是鎮南媽,因此俗話「媽祖婆押後」。隨同巡行遶境至少有七、八十頂轎子,加上陣頭,行列陣容壯大,長達二、三公里,宛如長龍,萬人空巷、市區為之阻塞。
鎮南媽:在府城,鎮南媽的地位是無可比擬的。1915年府城百餘間廟宇共同出資雕塑,以「永鎮台南」為名取名鎮南。鎮南媽被視為全台南宮廟共同擁有的,早期鎮南媽要出門可是要多數宮廟同意。

廟宇介紹

大天后宮

主祀天上聖母,建於鄭氏時期,原為明寧靖王府,後改為東寧天妃宮,康熙23年(1683)施琅改建為天后宮。康熙59年(1720)編入朝廷祀典,是為「祀典大天后宮」名稱之由來。
嘉慶23年(1818)因火災毀損,由官民捐資重修,300多年來經歷十數次修葺。大天后宮為閩南傳統宮廟建築,座東朝西,廟前有廣場,建築依序為三川殿、前庭、過水廊、拜殿、天井、正殿、後殿拜亭、後殿;廟右為三寶殿、佛祖廳,形成一完整建築群體。大天后宮形制格局宏敞、構件精美細緻,堪稱臺南廟宇經典建築。於民國74年(1985)指定為古蹟,民國89年(2000)文資法修法改列國定古蹟,民國93年(2004),因鎮殿媽祖神像朽壞而重塑金身,今日之大天后宮樣貌大致底定。

工藝與藏品

大天后宮平面圖

木蘭從軍

工種 彩繪

大天后宮後殿聖父母廳右側壁面彩繪為府城巨匠潘麗水藝師作品「木蘭從軍」,故事出自南北朝時代的敘事詩《木蘭辭》,講述北魏對抗柔然國期間,年輕女孩花木蘭代父從征的故事,象徵「忠」、「孝」和「勇」的意涵。畫面中木蘭身著戎裝、手牽白馬,與父母辭行。畫中人物表情豐富、神韻靈動,身形比例勻稱,姿態穩重而衣帶翩飛,有仙氣飄逸之感,為值得駐足欣賞的大師傑作。

木蘭從軍
東山捷報

東山捷報

工種 彩繪

「東山捷報」故事背景講述東晉淝水之戰,謝安及謝玄以八萬之軍打敗前秦苻率領的百萬大軍,當時前線捷報傳到後方坐陣指揮的謝安時,他正與友人下棋,他看過之後隨手把捷報放在一邊,神情如故,依舊專注在棋盤上,對弈的友人問他前方戰事如何,他只說:「沒什麼,小孩子們已經把敵人打敗了」,顯現謝安沉著冷靜的儒將氣質,運籌帷幄盡在不言之中。 大天后宮三川門內的「東山捷報」一圖原為民國45年(1956)由知名藝師陳玉峰所繪,當時應北港朝天宮重回祖廟進香,因此在畫上寫有本廟與笨港朝天宮重溫舊好之字。民國69年(1980)年由丁清石重繪。三川門內兩側另有「適周問禮」、「王羲之弄孫自樂」「皆大歡喜」及「和合二仙」等圖。

蝙蝠/二虎遊林/八駿馬

工種 石雕

位於祀典大天后宮三川殿前的步口兩側壁堵石雕,龍壁上書「龍吟」、虎壁上書「虎嘯」。兩側壁堵上方飾有象徵五福臨門的五隻蝙蝠(長壽、富貴、康寧、修好德、考終命,後衍伸為子孫眾多等五種福氣),龍邊中央為「蒼龍教子」,虎邊為「二虎遊林」,兩側壁堵下方則分別雕刻八匹形態相異的「八駿馬」淺浮雕,寓意「人才濟濟」,整體造型古樸,姿態生動。

蝙蝠/二虎遊林/八駿馬
雙龍盤柱

雙龍盤柱

工種 石雕

祀典大天后廟門前的龍柱由福建石雕師傅張木成(1905-1994)督造。龍柱選材產自臺北的觀音石,每柱上下雙龍盤踞,呈現出「天翻地覆」的氣勢。在騰雲駕霧的龍身罅隙間,點綴有為數眾多的人物、戰騎、花鳥,爭奇鬥異,這種稱為「內枝外葉」的技法是以透雕將物件鏤空而多層次的雕刻,凸顯整體畫面的豐富和立體感。觀賞時不妨繞龍柱一圈,仔細找找張木成師傅的落款隱藏在何處。

點選前往 祀典大天后宮 官方網站

位置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