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至頁首

:::

外診包與避孕器拔除器! 教會文物普查揭露臺灣早年醫療樣貌

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與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共同補助,並由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執行的「113-114年度臺南市基督宗教文物普查建檔計畫(第一期)」,針對1949年以前臺南市設立的4間教會機構進行系統性的文物普查與建檔,共清查出448件文物,並從中發現許多具特殊價值的珍貴資料。尤其「臺南新樓醫院」早年的醫療器具,更呈現出臺灣近代醫療發展的縮影,體現教會文物在臺灣史中的獨特意義。
在眾多發現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外診包」與「醫療鐵箱」。這些器物內含手術鉗、針筒、診斷器、紗布及沖洗棉棒等醫療工具,見證了百年前醫者肩負「往診」重任的歷史。在交通不便、醫療資源有限的年代,醫護人員提著這些工具徒步奔走,將現代醫學帶進家戶,為民眾提供即時救治與照護,不僅是醫療史的珍貴見證,也是臺灣社會史的重要篇章。
普查中亦發掘許多早期婦產科文物,包括助產士教材《產婆學問答》、接生使用的「產鉗」,以及少見的「避孕器拔除器」。這些物件反映了當時新式醫療技術與避孕觀念在臺灣逐漸扎根,也展現教會醫療體系在婦女與嬰兒健康領域的專業投入與社會責任。
同時,1917年出版的《內外科看護學》亦為重要發現。其作者戴仁壽為外籍醫師兼傳教士,但全書以「白話字」(臺語羅馬字)書寫,用於教會醫院培訓本地護理人員。此舉充分展現醫學知識在地化的努力,使專業內容更易於理解與學習。這本教材不僅具醫學史價值,更在語言學與教育史上意義深遠,堪稱知識在地化的典範。
市長黃偉哲表示,政府正逐步透過各項主題普查計畫,將與地方生活與歷史密切相關的文物重新發掘,使大眾得以窺見過往的文化底蘊與風華。文化局長黃雅玲也強調,期盼藉由此次普查,促使更多單位投入文物調查與保存,讓更多珍貴史料被重視與傳承,進一步提升社會大眾的保存意識。
這批珍貴醫療文物不僅是新樓醫院歷史的縮影,更見證了西方醫療體系透過教會逐步在臺灣落地生根的歷程。透過此次普查,這些文物得以重新發聲,訴說醫者故事,也為理解臺灣常民生活與社會變遷提供了全新視角。未來將陸續以不同主題揭露普查成果,讓每件文物都有展現其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的機會。

*
《內外科看護學》
*
外診包
*
外診包內容物
*
產鉗
*
避孕器拔除器
*
醫療鐵箱
*
醫療鐵箱內容物
*
醫療鐵箱中工具盒內容物
最後修改日期 2025/9/18 下午 03:04:47
延伸閱讀
:::
至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