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至頁首

:::

<聞芝@文資>43-來一份正港的熱蘭遮堡吧!

*
來一份正港的熱蘭遮堡吧!

踏入安平古堡園區,映入眼簾的一面巨大的紅色磚牆,以及以紅磚砌成,層層疊疊的階梯。抬頭一看,階梯頂端正是我們記憶中許多臺南城市宣傳會出現的臺南印象─一安平古堡內聳立的紅頂瞭望塔。事實上,從紅色磚牆到紅頂瞭望塔的這一小段路程,集結的卻是不同時代的產物!

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安平建造熱蘭遮堡後,堡壘歷經多次整修、重建,在清朝統治後期,逐漸傾圮。日治時期,這座堡壘的所在地上陸續進行規劃、整建,戰後國民政府冠以「安平古堡」之名,並成為臺南重要的觀光景點。至於,深深烙印在臺灣人心中的安平古堡代表意象「紅頂瞭望塔」則興建於1944年,1975年整修時在塔上增建紅色尖頂,成為當今樣貌。

因為興建於荷治時期的熱蘭遮堡,大部分的建築體早已毀壞不存,僅遺存部份牆面遺構,因此過去世人難以想像400年前的熱蘭遮堡的模樣。臺南市政府從2003年開始逐步委託專家學者,就熱蘭遮堡進行考古發掘、調查研究,希望能對熱蘭遮堡建築及當時人們的生活樣貌,有更清晰的了解,讓歷史能再次重現。

今天,你能從這些安平古堡園區周遭我們習以為常的場景中,分辨出哪些部份是真正的熱蘭遮堡嗎?

*
熱蘭遮堡「北牆」遺構
*
熱蘭遮堡「南牆」遺構
*
熱蘭遮堡「西南稜堡」遺構
*
熱蘭遮堡平面圖(手繪)

城牆之下-西牆底下的排水溝

為了因應臺灣潮濕多雨的氣候特色,以及日常堡壘內部生活的人群廢棄用水排出的需求,排水設施是熱蘭遮堡的重要設施之一。在《熱蘭遮城日誌》裡有「堡壘的周遭建有排水溝,堡壘內部也設有排水道」的記載,但在過去的調查研究中,未曾發現任何相關的遺構與現象,因此,堡壘至關重要的排水設施,一直以來大家都無法得知它的樣貌。

2020年臺南市政府委託考古專業團隊在熱蘭遮堡西牆的考古發掘過程中,意外發現磚造的排水溝遺構。發掘現場可以看出排水主幹線的動線應該是由牆內往牆外,呈現東西走向,由南向北則有一條支線較東西向的主幹線位置高,應該是將水集中送往主幹線一起排出。

排水溝磚造結構緊密,映證了《熱蘭遮城日誌》中1645年4月29日的記載,當時荷蘭東印公司要鋪設一條通往大員市鎮的道路,其中「把整條道路(這道路非常破落)鋪高起來,並在該道路的兩旁用磚頭造水溝」,提供人們對於當時建造水溝樣貌有更具體的想像。

*
2020年透過考古發掘,發現熱蘭遮城西牆排水溝遺構。

循環經濟──400年前的蚵殼鋪面

今天我們吃完鮮甜的蚵仔後,剩下的蚵殼通常毫不猶豫的丟進垃圾桶,但在400年前的臺南,把蚵殼丟進垃圾堆前,你可能還要仔細想一下。

在《熱蘭遮城日誌》裡有這樣的記載:「從這城堡附近到那巿鎮之間用蠔殼鋪設一條小路」。當時,瀝青材料還未被發明,荷蘭東印度公司使用打碎的蚵殼混合泥沙夯實,鋪設在堡壘內部及大員市鎮與道路上作為地表鋪面。

考古發掘團隊在熱蘭遮堡西牆的探坑中,發現了荷蘭時期含有碎蚵殼的道路鋪面。2022年臺南市政府再度委託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團隊調查大員市鎮區域時,也在荷蘭時期民居遺構中出土了類似的鋪面作法,推測蚵殼鋪面應該是當時相當流行的普遍作法。

傳說中的東北稜堡

1661年7月9日,鄭成功的部隊與熱蘭遮堡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守軍正在對峙,一聲震天嘎響劃破寧靜,隨後又是十二聲巨響。熱蘭遮堡的守軍大聲呼叫「國姓爺的砲彈來襲!」隨後彈丸落下,砸毀無數堡壘的建築。砲擊過後,這些守軍士兵探出頭來,看著滿地狼藉,還有一顆嵌在那座「新稜堡」上的砲彈,煙硝尚未散去。

這座「新稜堡」,就是傳說中的「東北稜堡」,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了因應鄭成功軍隊來襲,緊急建造的防禦工事。

然而,關於「東北稜堡」是否真的曾經存在?它的形制樣貌為何?在2021年相關遺構出土前,我們始終無法確定。

首先,在已知的荷蘭時期文獻中,除了極少部份的資料繪有東北稜堡,大部份的文獻中都未能看到東北稜堡的身影。其次,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技師栗山俊一推測的熱蘭遮堡平面圖,是早期臺灣研究熱蘭遮堡的重要參考。在他的推測圖中也未有東北稜堡的身影,此後的研究者多依循此推測,東北稜堡因此成了傳說中的稜堡。

直到2020年至2021年間,安平古堡園區北側進行開發工程,意外出土幾處遺構,經測繪、比對,並分析共伴出土的遺物後,判斷這些遺構就是傳說中的東北稜堡遺構,也是重建熱蘭遮城樣貌的一塊重要拼圖。

學者推測栗山俊一的推測圖中之所以未出現東北稜堡,可能是當時東北稜堡周遭地表上的遺構早已崩塌毀壞消逝。

*
(圖說)在臺服役的瑞士士兵Albrecht Herport 1660年所繪製「大員市鎮鳥瞰圖」,是目前已知最早呈現有東北稜堡樣貌的資料。(資料來源:Albrecht Herport (1669)。 東印度旅遊見聞。)
*
1714年耶穌會傳教士馮秉正繪製的「1714 年熱蘭遮堡壘平面圖」以及收錄於1867 年《中國與日本的貿易口岸》中的「1867 年熱蘭遮堡壘殘跡平面圖」,也呈現了東北稜堡。(資料來源:(左)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右)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
2021年出土的東北稜堡遺構空拍照

神秘的木樁

除了東北稜堡遺構,還出土了數根木樁。為了知道這些木樁的功能,研究者們也是絞盡腦汁。

從19世紀必麒麟(W.A. Pickering)所拍攝之熱蘭遮城東北側照片中可以看見,在熱蘭遮堡北側有一塊海域,上面插滿了各種粗細的木樁,似乎正好能與出土的木樁互相對應,由於木樁是在近海所設置,因此很有可能是作為小型碼頭的支撐結構或養殖使用。只是因為缺乏相關史料記載的佐證,只能透過照片的比對,提供後人無限猜想。

*
東北稜堡考古發掘現場出土的木樁
*
必麒麟(W.A. Pickering)曾於1863-1870年間來臺,離開臺灣後將其見聞寫成《歷險福爾摩沙》(Pioneering in Formosa)。圖為其在臺期間所拍攝的熱蘭遮城東北側。(資料來源:W.A. Pickering(1898). Pioneering in Formosa.)

出土遺物有什麼

Made in Europe─來自歐洲的小黃磚

近年來在熱蘭遮堡周遭的考古發掘,出土為數不少的小黃磚。說起小黃磚,可是正港Made in Europe。

小黃磚由於其原料取自萊因河沿岸的泥沙,製作出來的磚材展現明顯的土黃色,因此被暱稱為小黃磚。除了臺灣以外,在印尼等其他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重要貿易據點,常常能找到這些小黃磚。

這些在荷蘭大規模量產作為建材的小黃磚,隨著貿易船隻遠航卻只有極少部份用於貿易據點的建築物。一般推測小黃磚可能在航程中作為壓艙石。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從歐洲開往亞洲的貿易船隻,往往是空船出海,滿載交易貨品而歸。這樣一來,去程海上航行時船隻因載重不夠就容易翻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當時的貿易者們就地取材,以常見的荷蘭小黃磚作為壓艙石,一起航向亞洲,當抵達貿易據點後,卸下小黃磚,裝載值錢的貨物,繼續航向下一個據點。

*
東北稜堡出土的小黃磚

漂撇的飲料代言人-鬍鬚男酒壺

在包裝上印上代言人的照片,是現代常見的商品包裝廣告手法,不只吸引粉絲的目光,同時也是品質的保證。

在400年前的臺南,曾經也出現類似這樣手法的器物,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鬍鬚男酒壺」。這種酒壺採用一種鹽釉罐的型制,主要產於現今德國萊茵地區,作為產地的德國弗雷興(Frechen)甚至在其市徽上放上了鬍鬚男酒壺的標誌。因此當出土這樣器形的器物時,幾乎就可以斷定它的產地。

當時從歐洲出發的船隊,隨船攜帶著這些酒壺盛裝酒類或液體飲料,來到亞洲喝完後就棄置,在這次的考古發掘中也重現天日。

不過究竟這位鬍鬚男(或是說很多位鬍鬚男)是誰?可能又是另一個難解之謎。

*
「鬍鬚男酒壺」。(Keramik Museum典藏)
*
德國弗雷興(Frechen)將「鬍鬚男酒壺」放入市徽設計
*
東北稜堡出土的鬍鬚男酒壺殘件.。
相關附件
最後修改日期 2024/1/8 下午 05:38:34
延伸閱讀
:::
至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