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明聖誕介紹
拾貳月廿四「送神」,正月初四「迎神」
依《安平縣雜記》記載:「二十四日,各處寺廟及人家均備茶果、牲禮,買紙印旛幢、輿馬、儀從一張,焚而送之,名曰『送神』。……初四日,寺廟及人家備牲禮,燒紙、放爆竹以祀神,名曰『接神』。」
可知習俗上農曆12月24日『送神』,送神上天述職,稟報人間善惡,至正月初四『接神』,迎眾神返回人間,繼續接受祭拜與監察人間善惡。
送迎神
送迎神儀典依「封印大典」及「迎喜神」承自民間送神及迎神祭典,由社區民眾共同參與,此活動的進行及各方面的準備等,成為生活一部分,構成地方文化的特色。並加入現代藝文舞蹈與創新儀式,深具於當今新文化季底蘊,足見地方民俗的生命力。
廟宇介紹
鹿耳門天后宮
主祀天上聖母,依據《臺灣縣志》記載,為清康熙58年各官捐俸而建,為往來官員商旅「候汛守風」之所,香火鼎盛。清同治10年(1871),曾文溪改道,洪水直沖媽祖廟,開基媽祖金尊被強救暫祀民家,由爐主值年奉祀。民國36年(1947)顯宮庄民集資建鹿耳門天后宮,民國66年(1977)復重建。建築正面、三川殿及兩側偏殿皆為三開間,巍峨富麗,為具代表性的廟宇群落建築。
工藝與藏品
花鳥柱
工種 石雕
臺灣廟宇常見的石柱多為龍柱,其次則為花鳥柱,也就是在柱身上雕塑種類各異的禽鳥與花卉,並多以本土飛禽為主,例如麻雀、老鷹或烏鴉等。 此件作品雕刻數量繁多的禽鳥,姿態飛舞、栩栩如生,百鳥之中又有南極仙翁駕著老鶴翱翔其中,展現一派祥瑞的氣象,精細雕工展現石雕技藝。
浮雕門神
工種 木作
臺灣廟宇門神,大多都以彩繪施作於門板上,也有採木雕或石雕製作而成的門神,或少數以泥塑和銅塑技法表現。此件作品特別之處就在於結合木雕及彩繪兩種技法,先以整塊樟木雕鑿而成,一體成型,之後於立體的門神上再施作彩繪,畫稿、雕刻及彩繪分別由三位不同的藝師合作完成。 門神排列順序最中央為秦叔寶、尉遲恭,兩側分別是宦官各捧官帽、祥鹿,意味「加官晉祿」,以及宮娥各捧花與爵,寓意「富貴吉祥」。
鎮殿媽祖神帽
工種 金工
神帽工藝中,不同神祇、官階的神帽型態都相異,且沒有固定的紋樣和裝飾,也因此神帽展現著工藝師的巧思和技藝水準。郭春福藝師以傳統手繪畫稿、打版,並詳細考據樣式和圖紋,就連少有人注意的神帽後方,也堅持打造繁複的花紋,相當講究,整體精緻細膩。 此神帽重逾17公斤,高度超過1公尺,是藝師從業以來做過最大、最重的神帽,比例均衡,華麗而不顯厚重,襯托出媽祖莊嚴之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