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至頁首

:::

<聞芝@文資>39-復返祖靈之路:當西拉雅遇上考古學

<聞芝@文資>39-復返祖靈之路:當西拉雅遇上考古學

考古前,先切塊蛋糕吧!

課桌邊,年輕學員個個專注盯著桌上的小蛋糕。這不是蛋糕烘培教室,而是「西拉雅族考古發掘暨培力計畫」的歷史溯源培力課程之一──「手鏟邊的考古學:卡西武旺與祖靈的第一類接觸工作坊」教學現場!
地層形成的概念類似蛋糕製作,不同的物質與土壞地質從過去到現在,因環境的變化由下而上層層堆疊。最底層的地層形成時間通常最為久遠,而最上層的地表及遺物,就像蛋糕最上層的奶油層及點綴其上的草莓。
課程中,學員們透過蛋糕剖面的觀察,學習考古發掘中重要的「地層層位」概念,並試著描繪、記錄地層特質,完成蛋糕版的考古紀錄!

一層層的蛋糕就像地層一樣層層堆疊
學員透過蛋糕學習層位紀錄

不只有考古學家的考古!

有別於一般由考古學家主導的考古發掘計畫,由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與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合作辦理的「西拉雅族考古發掘暨培力計畫」,選定具豐富口述歷史且未曾進行考古發掘的西拉雅族「蕭壠舊社」作為計畫場域,並以「原住民考古學」為計畫執行方向,特別強調考古發掘過程中,西拉雅族人的考古培力與參與,結合蕭壠社族人世代口傳、民族誌訪查與系統性考古田野調查,同時引領西拉雅族人親身參與考古發掘工作,過程中感受親身碰觸祖先文化遺存的感動,體認祖先真實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凝聚自身族群認同。

「奔跑吧!卡西武旺!」在考古中尋找祖先的蹤跡

段洪坤/提供

西拉雅是個喜愛、擅長奔跑的族群。「西拉雅族考古發掘暨培力計畫」規劃的歷史溯源培力工作坊特別以「Siuma! Cassi’uwang!」(奔跑吧!卡西武旺)作為精神號召,siuma是西拉雅族語中「賽跑」的意思,而cassi’uwang(卡西武旺)則是指「未達適婚年齡的人」,是族群中承先啟後的年輕世代。
參與考古培力計畫的卡西武旺們,回到祖居的蕭壠舊社,要如何嘗試透過考古發掘找尋祖先留下的生活痕跡呢?

啟動地表調查,卡西武旺燃燒的考古魂!

透過蛋糕教材,對地層層位有基本認識後,學員們穿上雨鞋、戴上帽子,在炎炎夏日下進行地表調查,試著在休耕的玉米田中尋找地表上祖先留下的遺物。
隨後開始的發掘工作,年輕的卡西武旺在考古地層基礎上,雙手賣力的發掘,同時不忘細心觀察地層中是否出現遺物。在休息喘口氣的空檔,學員分享著未來走在西拉雅世居的傳統領域上,肯定會忍不住多觀察地上的碎片,期待與地表遺物的驚喜相遇!
這個午後,學員們被成功點燃的考古魂,似乎比夏日的豔陽更為熱情!

努力找尋地表遺物的學員們
夾砂陶、青花瓷片是地表調查的重點, 學員們發現夾砂陶就插上紅色釘子,青花瓷則是黑色釘子,再透過GPS定位建立遺物的空間分佈資訊,作為後續判斷祖先活動範圍與考古試掘的依據。
西拉雅族小助教指導學員發掘技巧

卡西武旺有話說!

此次培力課程,學員除了有西拉雅族人,也有對文化認同議題有興趣的大學生一同參與。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遠自高雄來的學員,過去在偶然機會經西拉雅族的段洪坤老師提醒,其特別的姓氏可能源自西拉雅族,進一步調閱日治時期戶籍資料,才確認祖先是西拉雅族。
培力課程中不同背景、族群的學員,在經歷這趟考古溯源之旅後,有許多心聲要與大家分享,一起來聽聽他們怎麼說!

這是第一次透過參與考古工作這類實際的行動,來證明這片土地上的先民曾經生活的蹤跡,也發現原來還有許多人在為自己的文化努力,以自己身為西拉雅族為傲!
希望這片土地上不會再有人為自己的認同流淚,這次的活動也成為了我找尋自己文化認同的契機,之後也會試圖去理解更多有關自己族群的歷史!
在活動之前原本只知道「西拉雅」三個字,透過這次活動才學習到背後蘊含的歷史與文化,希望西拉雅文化可以像蒲公英一樣傳承下去,讓更多人知道。

直擊考古發掘現場!「西拉雅族考古發掘暨培力計畫」大揭密!

由左至右分別是阿美族的財榮哥、萬能計畫助理靜慧、段洪坤老師、西拉雅族的堯方、鄒族青年a'tai yatauyungana、mo'o voyuana、萬能計畫助理小媛、鍾國風老師。

這個考古探坑很原民!

直擊「西拉雅族考古發掘暨培力計畫」位於臺南佳里區蕭壠舊社的考古發掘現場,我們意外發現團隊成員組成相當多元!除了在地的西拉雅族人,還有來自花蓮的阿美族與阿里山特富野的鄒族青年,他們都因曾參與鍾老師在自身部落的研究計畫而與考古結緣。
團隊中來自西拉雅族的段堯方,是在等待當兵時被拉進計畫幫忙,卻意外激發對原住民考古學的興趣。堯方停下手邊遺物清理的工作,跟我們分享參與計畫至今的收穫。
他說,過往對考古學的印象是一門著重發掘,嚴謹而較缺乏想像力的學科;實際參與後發現,不同於以往口傳歷史或文獻的被動傳承,參與考古發掘是自己主動參與祖先生活痕跡的發現。透過出土遺物去推想祖先生活的可能樣貌,感覺拉進了和祖先的距離,比文獻更有溫度、更有說服力。堯方笑著說:「發掘過程不斷會有中樂透的喜悅感!」

在考古探坑邊,堯方暢談參與計畫的心路轉折。

計畫理念、過程是最重要的!

任職於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的鍾國風老師是此次計畫的主持人,長期關注、投入於「原住民考古學」領域。
談起計畫的發想,鍾老師跟我們分享,過往多數的學術研究、開發計畫,多由機關、學者主導並掌握話語權,往往忽略了當地原住民的聲音。因此,這次的計畫將「當地族群參與」作為核心理念,嘗試拉進西拉雅族人參與。從前置籌劃到執行,計畫各階段都有西拉雅族人一同參與、討論操作方向。願景不僅是想透過考古學了解西拉雅族先人的過去,也期望能回應當代西拉雅人關心的文化資產權利等各種議題。
鍾老師強調,「西拉雅族考古發掘暨培力計畫」作為原住民考古學的社會實踐,建立起與當地原住民部落諮商合作模式才是最重要的理念與成果。

考古學讓族群情感立體化

計畫共同主持人段洪坤老師本身是西拉雅族人,長期投入族群文化復振運動。
段老師分享此次計畫執行過程,試圖一步步恢復傳統西拉雅社會的年齡階級,例如:召集西拉雅村社長老階級組成的「跨地」議會,與各地西拉雅族人討論工作坊執行內容,並號召卡西武旺參與培力活動。其中,令他意外且感動的是在活動執行過程中清楚的感受到卡西武旺們想更加認識西拉雅族群文化的欲望。
段老師告訴我們,西拉雅文化復振與考古學的結合不只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也讓他們對於族群認同的情感立體化了起來 ,透過觸摸、嗅聞融合進身體裡。

「西拉雅族考古發掘暨培力計畫」計畫主持人鍾國風、共同主持人段洪坤。
相關附件
最後修改日期 2023/1/19 下午 01:52:57
延伸閱讀
:::
至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