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至頁首

:::

<聞芝@文資>42-「天罡藝象─三十六官將的府城藝匠神采特展」展覽特輯

*
<聞芝@文資>42-「天罡藝象─三十六官將的府城藝匠神采特展」展覽特輯

「三十六官將」是臺灣傳統工藝和廟宇文化中重要的創作題材。這些官將角色的性格及形象或來自耳熟能詳的經典文學作品,或改造自歷史人物,不同的角色出處讓三十六官將人物版本複雜且多元,也正因為如此多樣性的角色和豐富的細節,不僅成為傳統工藝師們最好的創作靈感來源,也讓他們擁有極大的發揮空間。

本次展覽首次集結臺南三位具代表性的工藝師:剪黏藝師─陳三火、彩繪藝師─廖慶章、鑿花藝師─蔡德太,以三十六官將為主題,分別使用自身擅長的媒材進行創作。不同於一般依附於廟宇空間的作品,這次展覽的作品無需承載特定的信仰意義、或約定成俗的神祇形象,讓工藝師更自由的創作、展現其對藝術之美的追求。

此外,由於三十六官將傳說紛呈多樣,策展團隊綜合多種文獻典故,如道教辭典、《北遊記》、《封神演義》以及流傳較廣的民間傳說等等,參酌引用而撰寫成每個官將的背景故事,希望透過官將角色的基本介紹,幫助觀眾更清晰在腦海中勾勒出他們的模樣;展場中除展陳三位藝師精湛的官將創作外,並置12組相同角色的官將作品,讓觀眾透過觀察,思考彼此間的異同,除了媒材、工種的表現形式不同外,還有工藝師在創作的差異,進而思考工藝師如何看待傳統主題並從中展現自身的審美表現。

藝師們與他們的三十六官將

本次展出的陳三火、廖慶章、蔡德太三位藝師「三十六官將」全系列作品,從創作動機、創作媒材、工種表現,到三十六官將的詮釋各不相同。讓我們來認識這三位傳統工藝大師,揭密展覽上未呈現的幕後訪談,了解他們創造三十六官將緣由與心路歷程。

*
陳三火藝師

陳三火(1949~),臺南麻豆人,師承兄長李世逸,為北派剪黏大師洪坤福一脈傳人。陳三火嫻熟傳統剪黏知識、題材與技藝,獨創「以摃代剪」技法,隨意敲碎花瓶作剪黏,突破傳統、開創新局,作品極具張力與藝術性,2020年榮獲文化部登錄為「國家重要傳統工藝-剪黏工藝保存者」。

Q:為什麼會以「三十六官將」作為創作題材?

陳三火:某次跟炎師(杜牧河)聊天時,他跟我提議做三十六官將,我也覺得:「可以來試試看喔!」但三十六官將有那麼多角色、形體,我也是傻傻的先把粗胚都塑型好,可是怎麼開始、怎麼黏都不對。我想這真的是一個大挑戰啊!時間到了如果神明有想要讓我們做,自然祂就會跑出來,所以第一步還是要有勇氣踏出來。

Q:這次的創作跟傳統廟宇製作上有什麼差異?

陳三火:以前接廟宇的案子,有時間壓力,通常規劃好就是一二三四的照步驟去做,但這次創作就完全隨心隨緣。這個花瓶敲下去就是敲了,隨緣!祂要穿什麼衣服你也不能刻意去規劃,你刻意去規劃就會變得匠氣,祂要穿什麼衣服、要裝什麼,就是敲,隨緣不隨我,就是「槓」到完,跟「割」完全不同的技法。

*
〈鄧元帥〉的雙錘是藝師以隨緣心態等待合適的材料出現,再適性予以裝飾。(作者/陳三火)
*
〈紀仙姑〉座騎孔雀尾巴栩栩如生。(作者/陳三火)
*
〈殷元帥〉頭戴金冠、三頭六臂九眼,且六臂分持不同法器,展現剪黏融合雕塑、鑲嵌及彩繪等多種技巧。(作者/陳三火)
*
廖慶章藝師

廖慶章(1959~),出生於雲林麥寮,自小喜歡黃俊雄布袋戲,深受戲偶造型及傳統服飾吸引。國中畢業後,先後隨府城藝師丁清石、陳炳伸學習彩繪,1982年始自立門戶,藉其細膩工整筆法,奠定名聲。廖慶章見廟宇門神難永久保存,而轉向紙本創作,嘗試融合西方彩繪技法,將傳統門神轉為紙本呈現,並多方實驗創新,不僅改變傳統彩繪強烈對比色為柔和色調,亦透過水墨暈染臉部肌理,增添門神現代感與脫俗氣質。2015年獲臺南市政府登錄為傳統藝術「彩繪」類保存者。

Q:為什麼會以「三十六官將」作為創作題材?

廖慶章:大學畢業製作時開始接觸系列性的創作題材,傳統民俗題材很適合這樣系列性創作。起初是從二十四節氣開始,後來想說可以進行一些比較有考驗性的,就選擇三十六官將。一開始創作官將形象時,主要是依循前輩畫師留下來的作品版本,後來去找更多文獻資料,發現不同文獻對官將的人物敘述都不太一樣,所以想說既然是神話故事,那就可以更天馬行空地想像、創作。第二版的三十六官將創作一半參考老師傅的版本、一半我自己的發想,最後才想說何不站在自己的創作角度,隨心所欲的去做,也就有了現在這個版本。

Q:這次的創作跟傳統廟宇製作上有什麼差異?

廖慶章:廟宇委託的創作大概有一個制約性,如果照自己的想法隨意畫,廟方會去看前人的作品,參考其他間廟和畫師的畫稿,質疑我們為什麼畫這樣?這次展出的紙本彩繪創作跟畫在廟裡的彩繪,最大的不同就是材質不一樣,表現形式也比較自由,不會被廟宇無形的制約力給拉著而不敢大膽去畫。

*
〈李仙姑〉結合當代古生物學知識,設計座騎造型如翼手龍,以顯其威猛。(作者/廖慶章)
*
有別於傳統以雲圖突顯天兵天將的仙氣,慶章師筆下的〈倒海大將〉遨遊海中,超脫自在。(作者/廖慶章)
*
一般畫師常以山羊為座騎以突顯〈金舍人〉獵人形象,慶章師卻改以黑猩猩為座騎,更彰顯其訓狩成果。(作者/廖慶章)
*
蔡德太藝師

蔡德太(1963~),臺南安南區北汕尾人,國小畢業即先後拜張永全、黃澄雄為師習藝,聰穎勤奮。除致力鑽研精進鑿花的技巧,蔡德太收藏繪師潘麗水手稿與《馬駘畫寶》、《芥子園畫譜》等畫譜,透過不斷的揣摩描繪,強化自身畫稿能力,讓作品更為生動。蔡德太對作品的要求甚高,講究工藝製作的細緻程度,是臺南市首位鑿花工藝保存者,也是少數作品同時見於國內外著名寺廟的藝師,技藝受到國際肯定,2020年文化部認定其為我國重要傳統工藝─「傳統木雕」保存者。

Q:為什麼會以「三十六官將」作為創作題材?

蔡德太:之前有雕刻一尊三十六官將的康元帥,後來聽說火師跟慶章師在進行三十六官將全系列的創作。當時我也觀察到現在一般寺廟的雕刻,尤其鑿花的工作,越來越隨便,因此想說如果在我的技術和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自己來好好做一套三十六官將的木雕作品,把它留下來。

Q:這次的創作跟傳統廟宇製作上有什麼差異?

蔡德太:這個版本的創作基本上是參考潘麗水繪師的圖稿,我再稍加修飾,而這些圖稿大部分的雕刻師傅都是應用在浮雕花堵上,目前還沒有人像我這樣獨立一尊一尊做出。每個官將使用的木材是兩吋厚度,需要運用立體法的技術,按圖稿的比例分配到兩吋厚的木材裡,雖然這次創作是三分之二立體,但不單純是一個立面而已,必須要從側面的角度也還是可以看得到立體的層次。

*
在創作〈康元帥〉半立體作品(右圖)前,蔡德太以同主題創作立體作品(左圖)。(作者/蔡德太)
*
〈高元帥〉座騎雄鹿身上斑紋細膩,展現藝師精湛技藝。(作者/蔡德太)
*
〈何仙姑〉鳳鳥雕刻栩栩如生,細節如鳥喙與舌都細緻呈現。(作者/蔡德太)

不可錯過!那些藝師們沒說的隱藏彩蛋

本次「天罡藝象─三十六官將的府城藝匠神采」特展三位參展藝師─陳三火、廖慶章、蔡德太,透過歷史資料考據、或參酌前人畫稿、或依憑想像創造,將傳說裡描述官將人物的隻字片語在腦中勾勒成形,藝師在不同媒材的特色與限制下,透過巧手創作出獨具個人風格及色彩的官將形象。現在,就來看看三位大師在創作的過程中,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或趣事吧!

剪黏作品「必大將」----火獅的強心針!

陳三火藝師開始三十六官將系列創作時,在完成所有官將的初胚後,卻苦無靈感動手創作,靜置數月後才在因緣際會下獲贈一只酒矸(酒瓶);有別於一般花瓶,這個酒矸的曲面瓶身正好適合創作必大將座騎「駱駝」的駝峰跟圓弧的肚子,這才創作出官將系列的第一件作品「必大將」,此件作品的完成也成為火師創作三十六官將作品的強心劑。

*
必大將。(作者/陳三火)

彩繪作品「高元帥」----慶章師的童趣創作

在府城前輩畫家潘麗水或蔡草如的畫稿,高元帥的形象多為一手持劍、一手托舉童子,突顯兒童守護神的形象。慶章藝師的高元帥卻別豎一格,描繪高元帥抱著孩童,孩童無懼元帥身份把玩著他的鬍鬚,而高元帥還作出吐舌逗弄孩子的模樣,展現高元帥鐵漢柔情的一面;更將高元帥的坐騎神獸「麒麟」改作為長頸鹿,更顯童趣感。最淘氣、最沒架子的高元帥版本就此誕生!

*
高元帥。(作者/廖慶章)

鑿花作品「李元帥」----德太師最滿意的作品?!

三十六官將人物眾多,為了讓角色鮮明起來。擅長畫面佈局與設計的蔡德太藝師,在整體版面規劃上,即使只是三分之二半立體雕刻,仍以透視法進行設計、雕鑿,不論從正面或側面,都清楚展現作品的立體層次,呈現全系列作品的完整性和美感,德太藝師透露,此次作品〈李元帥〉從開面到雕刻,刻劃出細緻的孩童面容與神情,是他很喜歡的作品之一。

*
李元帥。(作者/蔡德太)
相關附件
最後修改日期 2024/1/8 下午 02:45:47
延伸閱讀
:::
至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