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廟博物館Logo

宮廟博物館巡禮

正統鹿耳門聖母廟

早期,農業社會大多不識字,於是發明「春牛圖」來預測當年的天時地利和農作收成關係的一幅吉祥圖樣,依春牛圖來調整今年的農務作息,繼而演化摸春牛、搶春牛祈福儀式。正統鹿耳門聖母廟「迎春牛」由昔時官府迎春禮轉變而來,歷年皆於元宵前後舉辦,先於土城仔地區舉辦遶境,再回到鹿耳門聖母廟廟埕前進行鞭春牛、搶春牛儀式。春牛糊製依天干地支設色,自有一套文化邏輯,包含糊春牛、祭春牛、摸春牛、迎春牛、鞭春牛和搶春牛等 6 個階段,形成一套完整的「春牛文化」,全臺少見。

詳細內容 >

台灣首廟天壇

玉皇上帝俗稱「天公」或「天公祖」,民間相信玉皇上帝為宇宙天地至高無上的最高神祇,不僅統轄儒釋道三教眾神佛,並授命天子統治人間,是天地間萬物吉凶禍福的主宰。傳統文化中,數始於一、終於九,九是最大之數,因此將農曆正月初九訂為玉皇上帝萬壽之日,民間稱為「天公生」,由於玉皇上帝在常民百姓心中的崇高地位,民間祭祀也特別隆重。以往自農曆正月初八晚間11點開始拜天公,意指正月初九子時起祭拜,在清代《安平縣雜記》中記載家家戶戶會焚香、點燈燭、放鞭炮來祝壽,有錢人家還會擺放各式牲牢祭品、演大戲、請道士誦經等,當天府城各廟都有慶祝,尤其以天壇最為熱鬧。

詳細內容 >

大觀音亭

觀音佛祖又稱「觀音媽」、「佛祖媽」,佛誕日為農曆2月19日,得道日為6月19日。 觀音信仰出自於佛教,唐代以前為男性形象,隨著信眾流傳祂尋聲救苦、慈悲應化的願力,逐漸轉變成女神形象,也深入其他宗教,在道教稱為「慈航真人」、臺灣民間信仰稱「觀音佛祖」、一貫道稱「南海古佛」等。 觀世音在民間的形象會因時間、地域及風俗習慣等有所變化。在臺灣民間住家的神明廳,普遍會懸掛「家堂五神」的畫像,繪有觀世音菩薩、天上聖母、關聖帝君、福德正神、司命灶君等,而觀世音菩薩、福德正神、灶君又合稱「家宅三聖」,觀世音一律被安置最上層以示尊崇,而有「觀音媽聯」或「佛祖彩仔」的稱呼,因此有「戶戶觀世音」一說。

詳細內容 >

學甲慈濟宮

保生大帝本名吳夲,號雲衷、悟真,俗稱「吳真人」、「大道公」,誕辰為農曆3月15日,飛昇於農曆5月2日,是北宋時福建同安縣人,吳夲自幼家貧,父親吳通患病無力就醫而去世,母親黃氏後來也因憂傷去世,此事令他立志學醫濟世。吳夲初習捕蛇、採草藥,後學針灸、湯藥,醫術之名聲逐漸傳播民間,時人呼為「神醫」。 1036年農曆5月2日,因採藥不慎墜崖,一代名醫就此羽化,得年58歲。 因其醫術高明,流傳有「點龍眼、醫虎喉」等傳奇事蹟,為閩南地區及臺灣、東南亞等地華人所信奉的醫神,也是泉州同安縣移民的鄉土神祇。

詳細內容 >

祀典大天后宮

媽祖又稱「媽祖婆」、「媽祖娘娘」、「天上聖母」,俗姓林,名默,因自誕生到滿月未曾出現哭啼聲,因此命名為「默」。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農曆3月23日生於福建莆田縣湄洲嶼,飛昇於宋太宗雍熙4年(987)9月9日。 媽祖生前正直聰穎,可以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對海象變化觀察特別深入,常預告海象以減少人民的災害,加上她能察言觀色,懂相術占卜,為人預卜吉凶十分靈驗,因而受人尊敬,有神女之稱。 林默終生未嫁,28歲得道飛昇,莆田居民感念她而立廟祭祀,爾後屢顯神蹟,尤其深受沿海漁民崇拜信仰,漸從福建一帶擴散;歷代朝廷屢加褒揚敕封,確立正祀地位,渡海來臺者多請媽祖保佑,日漸成為臺灣最普遍的民間信仰之一。

詳細內容 >

南鯤鯓代天府

李池吳朱范五府千歲分別指李大亮、池夢彪、吳孝寬、朱叔裕、范承業,為隋朝末年人,他們五人結為異姓兄弟,變賣家產投靠唐高祖,幫助建立唐王朝,爾後隨著王朝建立,五兄弟的功績流傳各地,據傳這五府千歲逝後獲封顯秩,一直為關中人民奉祀。 五府千歲在民間已塑造成各有獨特的面貌與性格,如:大王李府千歲,聖誕為農曆4月26日,造像鶴髮童顏,文武雙才,為一仁義之神,精於觀天文測良辰,素有「大王好日子」之稱。五王范府千歲,聖誕為農曆4月27日,善於飛沙走石,能土遁,精通脈理與醫術,為一歧黃之神,有「五王好脈理」的俗諺流傳後世。

詳細內容 >

臺灣府城隍廟

民間信仰的城隍爺,該敕封階級封號皆沿自明太祖朱元璋所敕封頒定,其行使的職權限於各管轄區域內,掌管府的稱府城隍封「威靈公」,掌管州的稱州城隍封「綏靖侯」,掌管一縣者稱縣城隍封「顯佑伯」。 由於城隍爺是一種官職,並非某人的獨稱,一地的城隍爺不一定只有一人。在臺灣剛納入清廷統治時設置行政長官,但各項施政一時難以週全,所以朝廷崇奉城隍爺,藉此安定人心,彌補法治之不足,故清朝統治時設臺灣府城隍廟。 府城隍「威靈公」為陽間護國祐民的地方守護神。並有專司人間善惡之記錄、通報、死者亡靈審判和移送的職務。因各地城隍廟聖誕日不同,府城隍聖誕廟方定為農曆5月11日,廟方於前一日暖壽,並於5月14日出碗犒賞衙役。祭典隆重吸引各方信徒來參拜。

詳細內容 >

祀典武廟

關聖帝君又稱關公、關帝爺、山西夫子、文衡聖帝,係三國時代人物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160),因各廟宇聖誕日不同,聖誕日廟方定為農曆6月24日。。 由於三國演義中人物形象的建立,體現了忠義的精神,加上許多傳奇故事的推波助瀾,倍受中華文化推崇,橫貫儒釋道三大教派的膜拜,進而產生信仰。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道教尊稱為協天大帝、伏魔大帝、翊漢天尊等,佛教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儒家奉為五文昌之一或稱山西夫子,而扶鸞信仰者則奉為恩主,可以說關公信仰歷經時代演變,是傳統社會中跨越最多信仰系統的神明。

詳細內容 >

七娘境開隆宮

七娘媽又稱天女七星娘娘,有的說法特指織女神,誕辰為農曆7月7日,是民間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神祇。 臺灣民間信仰中,嬰兒降生到16歲間均受七娘媽的庇護。16歲成年時,在七娘媽生這天取下古錢紅線,敬備壽金、香燭、七娘媽亭…等大禮,舉行「做十六歲」的成年禮,酬謝過去照顧神恩及父母養育之恩,表示已經成年將此為社會國家貢獻,發揚古有傳統民族文化。

詳細內容 >

南勢街西羅殿

廣澤尊王又稱保安廣澤尊王、郭聖王、聖王公,俗姓郭,乳名乾,諱忠福,閩南地區的福神,誕生於五代後唐同光元年(923年)農曆2月22日。 係唐朝名將汾陽王郭子儀後代子孫,福建泉州安溪縣清溪村人,在世以「孝感動天」聞名,十六歲時,盤坐樹上蛻化成神,正當他要羽化之時,母親發現了並拉住他左腳,所以造像為年輕相貌,圓眼望向前方,蹺起右腳。 廣澤尊王有「太保」的稱呼是從原鄉所帶來,是代表尊王的分靈,但在中國地區是稱為「太子」,由於廣澤尊王靈感非常,一到每年2月、8月聖誕例祭,全臺各地廣澤尊王廟宇香客絡繹不絕、人山人海,展現出臺灣廣澤尊王信仰文化之藝能特色。

詳細內容 >

新營太子宮

中壇元帥又稱太子爺、三太子、哪吒太子,俗姓李,名哪吒,誕辰為農曆9月9日,在《封神演義》中,哪吒是陳塘關總鎮李靖三子,因年少無知亂惹事,他恐累及雙親,便剔骨肉還於父母,散了三魂七魄,一命歸陰,後由太乙真人渡化,以蓮花化身再造其命,二次降世後幫助姜子牙伐紂興周,上封神臺受封為「中壇元帥」。 原為佛教護法神毘沙門天王的三子,後與道教互相融合民間信仰中的哪吒已從佛教護法神蛻變成為鄉土神明,也以哪吒為五營兵馬之中營李元帥,統三秦軍鎮守村中。其造型為左手握乾坤圈,右手持火尖鎗,身披混天綾,腳踏風火輪。 農曆9月9日中壇元帥聖誕時,祝壽進香人潮絡繹不絕,是臺灣具民俗傳統及在地宗教特色的盛大宗典之一。

詳細內容 >

臺郡三郊水仙宮

水仙尊王並非指單一神祉,而是5位水神合稱,即「一帝二王二大夫」包含大夏聖帝-大禹、白盟尊王-寒奡、西楚尊王-項羽、忠烈尊王-屈原、伍盟尊王-伍子胥。 臺灣奉祀水仙尊王與臺期的移民及貿易有關,因為早期往來皆賴船運,加上臺灣海峽的海象險惡,因此尊奉水神以護祐交通往返平安和貿易得利。在郁永河著作《採硫日記》:「划水仙者,眾口齊作鑼鼓聲,人各挾匕首,虛作掉船勢,如午日競渡狀。凡洋中危急,不得近岸則為之。」昔日船員或郊商或進出口商都信奉水仙王,並於主要港口建立廟宇奉祀,每年農曆十月十日水仙王誕辰,盛大舉行祭典。

詳細內容 >

三寮灣東隆宮

溫府千歲,姓溫,名鴻,字德修。聖誕農曆11月1日。唐代山東濟南府歷城縣人,曾任山西知府,後封王爺。成神後被皇帝追封「代天巡狩」,頒旨全國建廟奉祀,春秋致祭,永享人間香火。並下旨建「巨船」,名曰「溫王船」。又在王船上御書「遊府吃府,遊縣吃縣」。

詳細內容 >

鹿耳門天后宮

依《安平縣雜記》記載:「二十四日,各處寺廟及人家均備茶果、牲禮,買紙印旛幢、輿馬、儀從一張,焚而送之,名曰『送神』。……初四日,寺廟及人家備牲禮,燒紙、放爆竹以祀神,名曰『接神』。」 可知習俗上農曆12月24日『送神』,送神上天述職,稟報人間善惡,至正月初四『接神』,迎眾神返回人間,繼續接受祭拜與監察人間善惡。

詳細內容 >